2010年11月5日 星期五

好小孩不應該學的XP密碼破解方法(By 皮樂)

好小孩不應該學的XP密碼破解方法

事情是這樣的…
由於皮樂在學校上課時,
有時候需要用到flash來跑一些網頁…
但是由於學生的帳號權限不足,所以沒有辦法安裝flash。

不過,皮樂有一種不服輸的決心,
打算勢必要安裝flash來偷玩遊戲…啊不是,是閱讀上課的資料,
所以,繼很久以前把還原卡破解之後,皮樂開始著手於修改XP的使用者帳戶權限。

首先,你必須要能登入到該台電腦的一般帳戶(非管理員權限就可以了)。
之後,下載此檔案:
http://www.mediafire.com/?zyqq4n2kcgz

解壓縮之後開啟程式,

選擇Delete XP Password,之後按OK,
登出帳號,在歡迎畫面按ctrl+alt+del,之後帳戶輸入Administrator,
最後按Enter,就進去管理員帳號了!

進去之後,就偷偷把自己的User提高到管理員權限…
之後就可以回到原本帳戶亂玩啦! -++D

(以上故事純屬杜撰,皮樂是一個認真上課的好小孩XD)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分享] 每天讀一下這幾句話

[分享] 每天讀一下這幾句話

1、永遠不要向任何人解釋你自己。因為喜歡你的人不需要,而不喜歡你的人不會相信。

2、別讓某人成為你生命中的優先,當你只是他們生命中的一個選擇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有在彼此達到平衡時,運作的最恰當

3、每天早上醒來時,我們可以有兩個簡單的選擇,回頭去睡,繼續做夢,或者起身去追逐夢想,選擇權在你手上。

4、我們總讓在乎我們的人為我們哭泣,並總為那些永遠不會在乎我們的人哭泣,且我們在意那些永遠不會為我們哭泣的人,這是存在於生命的真實,奇怪卻真實,一旦你瞭解了,改變不會太遲。

5、別在喜悅時許下承諾,別在憂傷時做出回答,別在憤怒時做下決定。三思而後行,做出睿智的行為

6、時間就像流水。你永遠無法觸摸同樣的流水兩次,因為已經流逝的流水不會再來,享受生命的每個當下!

7、當你持續的說你非常忙碌,就永遠不會得到空間,當你持續的說你沒有時間,就永遠不會得到時間,當你持續的說這件事明天再做,你的明天就永遠不會來。

8、再煩,也別忘微笑;再急,也要注意語氣; 再苦,也別忘堅持;再累,也要愛自己。

9、 低調做人,你會一次比一次穩健;高調做事,你會一次比一次優秀。

10、 成功的時候不要忘記過去;失敗的時候不要忘記還有未來。

11、 有望得到的要努力,無望得到的不介意,則無論輸贏姿態都會好看。

12、生活不是單行線,一條路走不通,你可以轉彎。

13、淚水和汗水的化學成分相似,但前者只能為你換來同情,後者卻可以為你贏的成功

14、變老是人生的必修課,變成熟是選修課。

15、以鍛煉為本,學會健康;以修進為本,學會求知; 以道德為本,學會做人;以適應為本,學會生存。

16、人生四項基本原則:懂得選擇,學會放棄,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

17、 當所有人都低調的時候,你可以高調,但不能跑調。

18、學會忘記是生活的技術,學會微笑是生活的藝術。

19、什麼是好工作:一不影響生活作息,二不影響家庭團聚,三能養家糊口。

20、懶惰像生銹一樣,比操勞更消耗身體。

21、讓夢想成真的最好辦法就是醒來。

22、哲人無憂,智者常樂。並不是因為所愛的一切他都擁有了,而是所擁有的一切他都愛

23、人生有幾件絕對不能失去的東西:自制的力量,冷靜的頭腦,希望和信心。本文轉2010 臺科大 開薪職場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抽筋的成因預防與緩解方法

抽筋的成因預防與緩解方法

現代人重視休閒運動,愈來愈多人投入單車、游泳、健走等運動健身,而從事這些運動如果熱身不夠,或是缺乏電解質的補充,很可能一不小心就在運動當中突然發生抽筋。雖然抽筋是常見的運動傷害之一,但如果處理不當,特別是在水中時發生,很容易發生致命的意外。

引發抽筋的原因很多,而導致抽筋之真正機轉目前尚無完全的定論。新光醫院骨科醫師蔡效良指出,最新的研究發現可能和脊椎的反射路徑有關,認為因為運動過度、電解質失衡或藥物等造成身體疲乏,使得脊椎反射路徑出現問題而導致肌肉不正常收縮。

抽筋的成因預防與緩解方法

日常生活中預防抽筋,盡量避免久站,晚上睡覺時可將雙腿墊高促進血液循環,平日也可穿彈性襪來達到預防效果。

在生活中引發抽筋常見的因素包括:

1、電解質不平衡

2、運動過量

3、藥物(例如:高血壓的用藥如利尿劑等也可能引發抽筋)

4、中老年人血管問題也可能導致抽筋,尤其是下肢血管血液循環不佳時,靜脈曲張的患者,有時還會在夜間發作。

5、脊椎管狹窄

什麼狀況下易抽筋?

運動來說,跑步、騎單車和游泳都是最容易發生抽筋的運動,尤其最近國內掀起單車熱,騎士們更應注意防範抽筋。以騎單車為例,因為騎單車是腿部的等長運動,若距離突然加長很多,或是速度過快、在陡坡時堅持騎上去,都可能引發抽筋。

骨科醫師蔡效良說,很多騎士平時每天騎車距離約50公里,但到了每年花東賽時,要一次騎足180公里,很容易因肌肉過度疲乏而發生抽筋。這樣的情況也可能發生在跑步和游泳時,如果跑步或游泳的距離突然拉長很多,也會發生抽筋。

此外,天氣熱時運動大量流汗,水分補充不足或是未補充電解質也可能發生抽筋;以游泳來說,若缺乏暖身下水太快,因為溫度的快速改變,也會造成抽筋。通常當身體的體溫和外界的溫度相差攝氏7度以上,而且突然接觸時,就會發生抽筋。

發生抽筋自解法:

1、發生抽筋時,第一步驟就是馬上停止活動,如繼續運動將會使肌肉造成嚴重損傷。

2、局部冰敷、按摩也可能緩解抽筋。

3、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採用電解質片或喝運動飲料都可以緩解抽筋。

4、伸展運動:依照抽筋部位不同,緩解的方法也不同,但原則上都是朝收縮肌肉的相反方向伸展。

以下是常見7大抽筋好發部位的緩解方法:

1、小腿抽筋:大部分發生在腓腸肌的部位,這時可以用手頂住膝關節,另一手用力拉腳,使腓腸肌盡量伸直,然後按摩至復原為止。

2、大腿前面(股四頭肌)抽筋:輕輕用手抓住腳踝,將小腿往後彎曲,使大腿前面抽筋拉直。其實改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蹲下,腳掌著地,像練蛤蟆功一樣,但記住當要站立時,頭要下鉤,弓呈貓背,慢慢站起來。

3、大腿後面抽筋:盡量將腿往臉部靠近,如身體住下彎但保持膝關節伸直,使大腿後側能以伸展。

4、手指抽筋:用力握拳,再迅速張開,再將手指往後壓,如此反覆做,直至恢復為止。

5、手掌抽筋:將兩掌相合手指交叉,然後反轉掌心向外用力伸張;或是用另一手握住抽筋的手掌將手指用力後彎直至復原為止。

6、上臂抽筋:握拳然後屈肘,使前臂貼近上臂,再用力伸直,持續此動作直到復原為止。

7、足趾抽筋:可以用手握住抽筋的足趾,用力往相反方向伸展,或是將抽筋的足趾抵於另一隻腳的足後跟,然後用足後跟壓迫足趾。

預防抽筋的方法:

面對抽筋,懂得如何預防還是最重要的,預防的方法包括:

1、運動前應有暖身,並且加強拉筋的動作。

2、水分補充,大量運動前半小時應先喝1000c.c.的水分,並且運動中每15分鐘應補充150∼250c.c.的水,並且補充水分的同時,適當地補充鈉(鹽分)以及電解水,可以使體內鉀鈉平衡。

3、 良好的運動計畫。 現代人重視休閒運動,愈來愈多人投入單車、游泳、健走等運動健身,而從事這些運動 如果熱身不夠,或是缺乏電解質的補充,很可能一不小心就在運動當中突然發生抽筋。雖然抽筋是常見的運動傷害之一,但如果處理不當,特別是在水中時發生,很 容易發生致命的意外。
引發抽筋的原因很多,而導致抽筋之真正機轉目前尚無完全的定論。新光醫院骨科醫師蔡效良指出,最新的研究發現可能和脊椎的反射路徑有關,認為因為運動過度、電解質失衡或藥物等造成身體疲乏,使得脊椎反射路徑出現問題而導致肌肉不正常收縮。
抽筋的成因預防與緩解方法 日常生活中預防抽筋,盡量避免久站,晚上睡覺時可將雙腿墊高促進血液循環,平日也可穿彈性襪來達到預防效果。
在 生活中引發抽筋常見的因素包括: 1、電解質不平衡 2、運動過量 3、藥物(例如:高血壓的用藥如利尿劑等也可能引發抽筋) 4、中老年人血管問題也可能導致抽筋,尤其是下肢血管血液循環不佳時,靜脈曲張的患者,有時還會在夜間發作。 5、脊椎管狹窄 什麼狀況下易抽筋? 運動來說,跑步、騎單車和游泳都是最容易發生抽筋的運動,尤其最近國內掀起單車熱,騎士們更應注意防範抽筋。
以騎單車為例,因為騎單車是腿 部的等長運動,若距離突然加長很多,或是速度過快、在陡坡時堅持騎上去,都可能引發抽筋。 骨科醫師蔡效良說,很多騎士平時每天騎車距離約50公里,但到了每年花東賽時,要一次騎足180公里,很容易因肌肉過度疲乏而發生抽筋。這樣的情況也可能 發生在跑步和游泳時,如果跑步或游泳的距離突然拉長很多,也會發生抽筋。 此外,天氣熱時運動大量流汗,水分補充不足或是未補充電解質也可能發生抽筋;以游泳來說,若缺乏暖身下水太快,因為溫度的快速改變,也會造成抽筋。
通 常當身體的體溫和外界的溫度相差攝氏7度以上,而且突然接觸時,就會發生抽筋。 發生抽筋自解法: 1、發生抽筋時,第一步驟就是馬上停止活動,如繼續運動將會使肌肉造成嚴重損傷。 2、局部冰敷、按摩也可能緩解抽筋。 3、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採用電解質片或喝運動飲料都可以緩解抽筋。 4、伸展運動:依照抽筋部位不同,緩解的方法也不同,但原則上都是朝收縮肌肉的相反方向伸展。
以下是常見7大抽筋好發部位的緩解方法: 1、小腿抽筋:大部分發生在腓腸肌的部位,這時可以用手頂住膝關節,另一手用力拉腳,使腓腸肌盡量伸直,然後按摩至復原為止。 2、大腿前面(股四頭肌)抽筋:輕輕用手抓住腳踝,將小腿往後彎曲,使大腿前面抽筋拉直。其實改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蹲下,腳掌著地,像練蛤蟆功一樣,但記 住當要站立時,頭要下鉤,弓呈貓背,慢慢站起來。 3、大腿後面抽筋:盡量將腿往臉部靠近,如身體住下彎但保持膝關節伸直,使大腿後側能以伸展。 4、手指抽筋:用力握拳,再迅速張開,再將手指往後壓,如此反覆做,直至恢復為止。 5、手掌抽筋:將兩掌相合手指交叉,然後反轉掌心向外用力伸張;或是用另一手握住抽筋的手掌將手指用力後彎直至復原為止。 6、上臂抽筋:握拳然後屈肘,使前臂貼近上臂,再用力伸直,持續此動作直到復原為止。 7、足趾抽筋:可以用手握住抽筋的足趾,用力往相反方向伸展,或是將抽筋的足趾抵於另一隻腳的足後跟,然後用足後跟壓迫足趾。
預防抽筋的方 法: 面對抽筋,懂得如何預防還是最重要的,預防的方法包括: 1、運動前應有暖身,並且加強拉筋的動作。 2、水分補充,大量運動前半小時應先喝1000c.c.的水分,並且運動中每15分鐘應補充150∼250c.c.的水,並且補充水分的同時,適當地補充 鈉(鹽分)以及電解水,可以使體內鉀鈉平衡。 3、良好的運動計畫。


讓你年輕10歲的9種抗老食物!

讓你年輕10歲的9種抗老食物!

  • 文 編輯部 文.林貞岑

你早餐吃了沒?有沒有吃飽?下次來我幫你準備!」相約一大清早採訪,張?醫師帶著慈母般的親切笑容殷殷垂詢,她覺得一天之中早餐最重要,「要吃得像皇帝,」她說。現代女中醫深諳老祖宗講究醫食同源道理,並運用在生活中,為全家大小打理好健康底子。

對於女性40歲以後新陳代謝變慢、容易發胖,女中醫也有方法應對。
綜觀女中醫的餐桌上,午、晚餐份量很少,澱粉類主食不多,大半是清淡少油的當令蔬菜、蒸魚和水果。

但其中必定有道可以吃到飽的「一鍋湯」料理。 一鍋湯是女中醫吃不胖、不會老的窈窕祕密。

可以是充滿各種生鮮菇類的百菇湯;也可以加入牛蒡、山藥和黑、白木耳及撒上大量三星蔥的高纖湯;沒時間的人可試試最簡單的海帶芽泡湯打上蛋花,這些纖維含量高及含有膠質的食材,有助排便,讓腸胃定期做個大掃除,「有進有出才健康,」吳明珠提到,偶爾貪點口腹之慾時,就會利用一鍋湯來平衡一下。以下整理出女中醫們最愛吃的活力食材:

一、魚

抗老食物第一名非魚莫屬,受訪的六位女中醫,幾乎個個都愛吃魚。

魚的熱量低、含有大量完全蛋白質,「它的必需氨基酸比例好,很容易被人體吸收,」營養師許雲卿提到,魚油可以增強記憶力、降低發炎反應,對於關節、皮膚都有幫助。
 以中醫而言,魚具有補脾、消腫和通乳功效,加上肉質細緻好消化,很適合體弱、食慾不好以及銀髮族和坐月子女性。
此外,魚油的DHA可活化大腦,很適合用腦的工作者。口才思辯敏捷無礙,吳明珠每週必有兩天吃魚日,生鮮的日式生魚片,不但讓她頭腦更靈活,皮膚也更晶瑩透亮。

孩子看到整條魚就皺眉頭,笑聲琅琅的黃蘭有撇步讓孩子一起享受啖魚樂趣。她會把鮪魚剁碎加青蔥揉成魚丸,或是當成魚排夾在漢堡裡,魚肉變得更有滋味,一上桌就被搶光光。

 ■貼心提醒:凝血功能不全(如白血病),不宜吃太多魚,可能會影響凝血功能。

二、山藥

白色帶點黏稠的山藥,素有「神仙之藥」美稱,無論生、熟食都有多種抗老功效。
山藥含維生素A、C,有助皮膚美白,維生素B1、B2則加強熱量代謝。山藥也富含植物雌激素,且有雙向調節作用,可預防乳癌和改善更年期症狀。中醫認為山藥有健脾胃功效,可以調節身體抵抗力,讓皮膚變得光滑。
因山藥的黏液部份含有消化酵素,高溫烹煮會分解,因此生食打汁較能緩解更年期症狀,許雲卿提到。

興趣廣泛的張?,每天行程安排滿檔,但她一定會親自下廚準備
「一鍋湯」料理:
放點山藥、蘿蔔加排骨熬湯,做法簡單又兼顧豐富營養。
不同種類山藥適合不同烹調法:日本山藥口感細滑,比較適合清炒或生吃;台灣山藥口感硬適合煮湯。

有陣子很流行吃山藥減肥,許雲卿提醒,山藥對於荷爾蒙不平衡造成的肥胖有幫助,但山藥是主食澱粉類,吃多了還是會發胖。
100克山藥(環狀山藥一塊)熱量等於四分之一碗飯,建議糖尿病及減重的人,吃山藥時要減少主食攝取量。

且山藥有滯氣作用,吃太多會讓腸胃蠕動變慢,產生消化不良,「一星期吃2~3次就好,」許雲卿建議。

■貼心提醒:山藥容易被氧化,一般會用浸泡鹽水來隔絕空氣,建議用糖水取代,少點鹽會讓心臟更健康。

三、薑

辛辣的薑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是女性不可或缺的美人食物。
生理期前來杯溫熱的紅糖或黑糖薑湯,幫助經血排除得更乾淨;坐月子期間以老薑煮茶入菜,滋補溫暖產後虛弱的身體,並有助排出惡露。
薑也有助緩解感冒不適症狀。日本人會在冬天時用老薑切片泡茶,這是老祖母用來預防感冒的老方法。
許雲卿在坐月子期間感冒,全身痠痛不舒服,中醫師教她用老薑煮水沖澡,發汗之後覺得感冒症狀緩解許多。此外,對於胃不好常脹氣、打嗝,薑也有緩解效果。

■貼心提醒:薑吃太多會上火,身體有發炎現象時,不要吃老薑。此外,薑也有保存期限,研究發現爛掉的生薑,含有致癌物質,建議丟棄不要食用。

四、豆漿

一日不運動覺得全身不對勁,大量流汗的劉桂蘭醫師每天會以一杯豆漿或牛奶交替,為身體補充蛋白質和鈣質。中醫認為,豆漿有利水、潤燥、清肺化痰效果,很適合秋天飲用。豆漿中含有類似人體的女性荷爾蒙,有助皮膚光滑白皙,也可維持體態。
豆漿的不飽和脂肪酸高、纖維多,且卵磷脂可以健腦,並可調節血脂、增加鈣和骨質密度,改善停經後的更年期症狀。
 其中大豆異黃酮和皂素,可以延緩老化,又不含膽固醇,是35歲以上女性很好的健康飲品。
 不敢喝豆漿,吃黃豆也可達到同樣效果。許雲卿推薦「雙豆排骨湯」,做法是將黃豆和黑豆泡水一個晚上,第二天加點排骨燉湯,豆子的鮮甜味全融進湯裡,連討厭豆子的人都會折服。

 ■貼心提醒:豆漿含寡糖會增加腸蠕動,因此胃不好的人喝豆漿常會產生脹氣。建議可改吃黃豆或黃豆製品,如豆腐等。

五、番茄

拳頭大底部帶點青色的番茄,近來成為明星食品。

番茄含有多種抗氧化物和維生素C,能減緩細胞老化,而且纖維多、糖分低、熱量少,是很熱門的減肥水果。吳明珠從小愛吃番茄,特別是頂略帶綠色、口感清脆的大番茄,「吃了(臉)就會像番茄一樣紅咚咚的,」她說,念大學時最幸福的事,就是用自己賺的錢,到黃昏市場買一大袋番茄回來慢慢享用。

但番茄烹煮過比生吃效果好。一是茄紅素加熱更易被釋出;二是以中醫而言,番茄屬於寒性,女性不能多吃,因為生食過多可能會造成腹瀉或影響氣血循環,尤其是空腹、生理期、胃不適及生病時,更不能大啖生番茄。但番茄經過烹煮後性味改變,多吃無妨。
番茄迷吳明珠會用番茄焢肉、燉煮羅宋湯等,巧手變出一道道番茄佳餚。

注重家庭氣氛的黃蘭瑛,本身愛吃番茄和雞蛋,她特愛番茄炒蛋,豔紅微酸的番茄混著嫩黃的雞蛋,老少咸宜。

■貼心提醒:未熟的番茄含有毒的龍葵鹼,不可食用。

六、優格

優格是中、西方公認的健胃整腸聖品,中醫典籍曾提到,小兒腹瀉時可吃酸奶(優格)緩解。優格含乳酸菌,可以提升免疫力和抗氧化效果,促進新陳代謝、增加腸胃蠕動;且乳酸菌會分解乳糖變成小分子脂肪酸,較容易被人體吸收。
劉桂蘭醫師的早餐是之一,就是一份充滿蔬果的優格沙拉。
她覺得市售優格太甜,於是從好友那裡分來菌種(也可至有機店購買)自製優格,只要倒入牛奶放在室溫下約半天就可完成,每次留下一點點,下回又可繼續再做,相當方便。

 ■貼心提醒:優格多為冰品,生理期時要少吃。

七、枸杞

略帶甘甜的枸杞,有「紅寶石」美名,是歷代醫家公認抗衰老、預防疾病的良藥。
《神農本草經》認為,久服枸杞能輕身不老、耐寒暑。唐代詩人劉禹錫盛讚枸杞:「上品功能甘露味,遺知一勺可延年。」以中醫來說,枸杞能滋補肝腎,具有明目效果;枸杞中含維生素A,則可提高皮膚黏膜的防禦能力。
根據歷史改編的韓劇《大長今》,長今以枸杞加入磨碎的艾草熬粥,教導鄉民來預防感冒。
上班族打電腦經常覺得眼睛乾澀,不妨泡點枸杞菊花茶來緩解,這也是女中醫師們最常用的養生茶飲。甚至可把甜甜的枸杞運用在餐點上,好看又好吃。

黃蘭會在白嫩的蒸蛋上灑點枸杞,增加口感;對於年輕人想戒喝飲料,又怕中藥味,廖婉絨會推薦枸杞菊花茶當入門養生茶,味道清甜易被接受

但吃枸杞並非愈多愈好。枸杞吃多會腹瀉,尤其碰上發燒、感冒或發炎時,更不適合吃枸杞,建議一天不超過20~30克,許雲卿提到。
 
貼心提醒:
● 枸杞有興奮神經作用,若有失眠症狀的人不適合吃。建議一般人睡前不要喝枸杞茶。
● 枸杞甜度高易生蟲,最好選擇小包裝放在冷凍庫裡。
● 不要選擇顏色太鮮豔的枸杞,可能會添加有害身體物質。

八、黑芝麻

黑芝麻是眾多中醫師們最愛的活力食物。

百歲國寶中醫姜通,身手矯健頭腦靈活,黑芝麻糊是他每日必備甜點。

經常相約朋友到處去玩,張醫師活力充沛的祕訣是,每天早上必備綜合堅果燕麥片,將堅果、黑芝麻、葡萄乾加入燕麥片裡,豐富的纖維、優質蛋白質和油脂,讓她天天元氣滿滿。
黑芝麻含亞麻油酸,可降膽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對抗氧化壓力。

中醫認為黑芝麻補肝腎、潤腸、健腦和烏髮,元朝擅長食療的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提到「宜食麻以潤燥」,到了秋天氣候乾燥,可以多補充黑芝麻等滋潤食物,有益呼吸道健康,也可讓皮膚維持光采細緻。
但芝麻一定要壓碎吃才有效果。營養師許雲卿常在優格裡撒上一匙黑芝麻,攪拌均勻來吃,綿滑酸甜的優格加上黑芝麻的嚼勁和溫潤口感,是很適合熟女的點心。

■貼心提醒:黑芝麻熱量不低,建議一天一匙即可,不要過量。

九、香菇

香菇則是女中醫們吃不胖的祕密。

乾香菇、鮮香菇、金針菇等各種菇類燉成一鍋百菇湯,熱量低、纖維高又有飽足感,怎麼吃也不發胖,是女中醫們最常用來減重的一鍋湯料理。
愛吃菇的劉桂蘭醫師喜歡將杏鮑菇切塊燙熟沾點芝麻醬,吃出季節的鮮滋味。香菇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群,對安定神經、消除疲勞、熱量代謝和減輕肌肉痠痛有效果。
其中維生素B2可美顏,有助於注意力集中,尤其香菇含有素食者最易缺乏的維生素B12,許雲卿建議素食的人可多攝取香菇。
中醫認為香菇補肝腎、補脾及益智,以現代醫學而言,香菇含維生素D前驅物,在人體曬太陽後會轉成維生素D,促進骨及牙齒生成,很適合銀髮族和青春期女性。

 ■貼心提醒:新鮮菇類有種酸味(並非腐壞),建議可先用水汆燙後再烹調。

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自行車運動基本概念Part I:認識UCI

自行車運動基本概念Part I:認識UCI 

文章出處:

Jay & Johnny's Bike Blog

http://www.xindiancyclist.tw/viewtopic.php?f=9&t=1122

自行車運動基本概念Part I:認識UCI

文章 » 2010-09-09 Thu 20:56
壹、序言

首 先,我們得思考,運動競賽只是在比時間成績嗎?若今天賽制或規則改了,冠軍候選人也要跟著大搬風,個人認為運動競賽不只是在比體能極限,更在比賽制規則。 各運動項目之賽制規則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序模式,個人稱之為「組織行政」。「組織」是多數人基於某些共同目的而組成之社會單位,是人類社會的具體現象,大至 跨國聯盟(聯合國、歐盟經濟體等)小至家庭組織,而為達組織目的而推動組織功能發揮是為「行政」,換個方式淺顯說,藉由系統性的分工合作達到單一目標。一 般而言,依型態及目的不同會有下列三種組織架構:
1.委員會式組織架構:競賽主辦單位或專門議題諮詢,如體委會 。
2.科層式組織架構:政府體育部門,如教育部體育司。
3.功能式組織架構:如運動行銷公司、競賽顧問公司等有營利事業登記之運動營利事業。
PS:許多運動協會(公司)同時設有公司(協會),利於業務進行之切換,有節稅效果,與非營利推廣協會之差異外人難分。

依 上述原則運用在自行車運動,就會有一個獲最多數國家認同的代表性組織專責推動或綜整自行車相關事務,目前這國際組織為International Cycling Union,簡稱UCI。要深入認識自行車賽歷史與賽制規則並不難,先了解UCI的組織及章程架構,接下來的技術規則及相關影響判斷就變得單純,如同查字 典查百科全書,知道分類知道順序,就能快速查到細目資訊,不用硬背全部。硬背所有細目技術規則無用,那是裁判長的工作,哪天賽制的大方向及原則改了,項下 的技術規則也定會跟著修改,如讀死書而不能活用就無法了解為何而改。組織及章程的架構概念廣泛應用在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如國家憲法、法律、行政院各部會 等),有固定的行政程序,並非比誰大聲誰兇說了算,「組織行政」有專門的學科,大學中有公共行政及管理(EMBA)之學院或系所在敎授。以「組織行政」概 念來看自行車運動賽事,應可幫助車友們看的更清楚更容易進入狀況,或許會花些時間,但值得,當然也包含了國內舉辦自行車賽事的相關民間組織。

觀 察國內,不論是主辦協會(或稱賽事組委會)、車隊、參加選手,對「組織行政」是相當的模糊,無法說出個所以然。分齡、分級、Pro Team、Continental Team、2.HC、CAT 1、CAT 2、CAT 3...朗朗上口,接下來呢?沒文了,分齡分級分不清。以至於三方在討論賽制問題時往往失焦,無強有力且清楚的一方引領方向,後續管理作為就是綁手綁腳且 推動遲緩,截至目前,莫尚未遇到有清晰「組織行政」概念且具系統思維的單車人,競賽中的亂象及爭議屢見不鮮,或許有能力之人都在專心有氧享受比賽樂趣吧。 自行車競賽不就是依賽制及規則走嗎?怎麼在國內簡單的事變得如此困難?有鑑於此,現在不看國內,Part I先認識UCI,Part II再介紹USAC,所謂知己知彼又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全部移植是下等人的作為,在自行車運動領域,好像還沒哪個國家這樣做過。

本文資料UCI英文版文件為主,因個人有限英語能力,盡可能保留名詞原文對照,若有詞不達意之處,請先進不吝批評指導。

貳、認識UCI-組織運作

國 際自行車總會UCI(法語Union Cycliste Internationale、英語International Cycling Union),成立於1900年4月14日,是以監督各國自行車賽為任務,並針對各種不同競賽項目訂出相關賽制及規章的非營利組織,總部設籍於瑞士,所用 的官方語言為英文及法文。UCI自我定位為自行車運動之代表機構和公共組織,規範自行車運動並舉辦世界錦標賽、世界杯和奧運會自行車項目,經由奧運,也更 加穩固UCI在自行車運動項目之領導地位。目前UCI組織規模超過170個會員國協會,有5個洲際聯盟、1,200位職業車手、600,000位註冊車 手。

依「組織行政」概念,可理解UCI的運作方式及程序。UCI主要組成為各會員國代表協會,由上述會員組成洲際聯盟以及UCI最高權力 機構的自行車議會,於自行車議會之下設有三個專門委員會及相關部門,負責推動所有自行車相關之專項事務,其主要架構概述如下:(詳組織架構圖)
洲際聯盟(Continental Confederations):採屬地原則,由五大洲之國家協會編組而成,主要任務為代表並維護UCI在各洲之權益、整合
協調區域間之分歧意見、協助UCI主辦洲際錦標等賽事。目前亞洲ACC主席為Cho, Hee Wook,
同時身兼UCI管理委員會副召集人(又是韓國人...),總部設於韓國首爾,CTCA為當然成員。
各國家協會(National Federations): UCI之最基本組成,以國家為單位,臺灣之代表協會為中華民國自由車協會(CTCA)。
自行車議會(Congress):由國家協會組成,為UCI最高權力核心,以所屬洲際聯盟分配投票比例進行決議。
管理委員會(Management Committee):UCI的決策中樞,負責相關競賽的運作決策。
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Board):直屬管理委員會負責執行其決議以及UCI之常態或緊急性事務,類似於工作執行小組。
UCI ProTour委員會(UCI ProTour Council):以UCI ProTour為主要業務的獨立委員會,不介入洲際比賽。
仲裁群(Commissions):分為技術顧問(Technical Delegate)與裁判群(Commissaire)。
技術顧問協助監督賽事之仲裁與判決,也會在比賽中成立仲裁委員會。
裁判群則是在比賽進行時依規則執行判決,當判決無法進行最終裁決時,則交由仲裁委員會處理。

圖檔
UCI組織架構(資料來源:UCI web)

參、認識UCI-賽制架構

接 下來就UCI自行車規章(UCI Cycling Regulations)所架構的組織及賽制簡要概述,個人大致分組織定義、賽制規範、單項規則三部分說明,單項規則以最常接觸的公路賽概要說明,其他單 項(細項)規則內容就修行在個人囉。UCI自行車規章分為:基本規定(Preliminary provisions)、組織章程(Constitution)、總則(Part I: General organisation of cycling as a sport)、公路賽(Part II: Road Races)、場地賽(Part III: Track Races)、登山車賽(Part IV: Mountain Bike Races)、自行車越野賽(Part V: Cyclo-cross Races)、BMX規則書(Part VI: BMX Rule Book)、試驗規則(Part VII: Trials Regulations)、室內自行車(Part VIII: Indoor cycling: Artistic Cycling - Cycle-ball )、世界錦標賽(Part IX: World Championships)、洲際錦標賽(Part X: Continental Championships)、奧運(Part XI: Olympic Games)、學科與程序(Part XII: Discipline and Procedures)、運動安全及條件(Part XIII: Sporting Safety and Conditions)、反禁藥規則(Part XIV: Antidoping Rules)、全民運動(Part XV: Cycling For All)、身障運動(Part XVI: Para-cycling),是自行車之所以是世界共通運動的統一標準、最高指引,可以說是認識自行車運動的權威字典。

一般常以為:「要 參加公路賽能看懂世界錦標賽或環法賽,只要熟讀UCI公路賽(Part II: Road Races)章節規則」,這只對了一部份。從賽事組織、簡章、進行流程到車隊策略,為什麼自行車賽是比車隊戰力?自行車不是三個輪子?又一定要趴著用腳 踩?賽事組委會(主辦單位)、裁判、車隊經理與選手間的角色及權責如何區分?這些有關自行車運動的要素全在總則(Part I: General organisation of cycling as a sport)規範架構,如同其字面,自行車之所以成為世界共通運動的主要組成,因此總則列Part I優先敘述,適用於所有競賽項目之通則,接者Part II才是歷史最久(1868法國聖克勞德公園;1892 Liège-Bastogne-Liège)發展規模最大的公路賽細則,接者Part III是場地賽細則,賽制架構參閱下圖。順序架構清楚了,自行車運動的概念方向就容易掌握。

圖檔
UCI賽制架構

一、基本規定(Preliminary provisions, version on 2010/06/18)及組織章程(Constitution, version on 2009/11/03)

1.UCI自行車規章(UCI Cycling Regulations)適用於所有的自行車競賽,但各國家協會可在其自辦賽事中增訂適用的單獨規則。
PS:此單獨規則可能以特別規則之形式明確條列,為單行法,如環法賽的白衫及敢鬥賞獎項、環台賽的臺灣成績第一選手獎項。
2.UCI自行車規章所使用的對象都是男性,沒別的原因,就是簡單的自然人,僅是形式型式上的表示,不分性別。
3.UCI自行車規章所使用的語言有英文及法文,遇有解釋不清或分歧時,以該文件之原始語言為主。
PS:部分文件原始版本為英文,部分為法文,以常用的Part 1總則及Part 2公路賽就是法文,Part 3場地賽則是英文。
4.依章程設置自行車議會、管理委員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對外代表、小組委員會、行政服務、出納、財務控制、仲裁法庭等
5.UCI之會員應為該國自行車運動之國家代表協會。
PS:這也是為何出國參賽所需之UCI選手證,僅能向中華民國自由車協會申辦。
6.每個國家只有一個代表協會可被視為UCI會員並為各國承認。
7.UCI會員應擴大相互承認,並在各自國家排除其他。
PS:以有限英文能力,個人解讀UCI為排他性組織。
8.當會員國協會不再真正負責其國家自行車業務時,則取消其會員資格。
PS:當然會員國自己想要離開也是可以寫辭職信離開的。
9.同一洲之會員國協會應組織在同一洲際聯盟,有非洲、美洲、亞洲、歐洲、大洋洲,洲際聯盟之行政單位及組成屬UCI其中一部分。
PS:有非洲自行車聯盟、泛美自行車聯盟(COPACI)、亞洲自行車聯盟(ACC)、歐洲自行車聯盟(UEC)、大洋洲自行車聯盟。
10.自行車議會為UCI最高權力機構,由各會員國代表協會組成,以國家協會代表投票表決作成決議,共有42位代表。
PS:依各洲比例分配為非洲7位代表、美洲9位代表、亞洲9位代表、歐洲14位代表、大洋洲3位代表。

二、總則(General organisation of cycling as a sport, version on 2010/07/01)

1.分證照持有(LICENCE-HOLDERS)、競賽(RACES)、設備(EQUIPMENT)三個章節
第 I 章 證照持有:包含選手分類、車隊、裁判群、車隊經理等,均要證照。
第 II章 競  賽:依序為行政規定、組織賽事、競賽程序、賽事監督、世界盃系列及分類...五部份。
行政規定:賽事日程表、賽事名稱、制裁、全國錦標賽、投注與贊助等。
組織賽事:主辦單位、授權組織、具體條例、程序-技術指南、邀請、總部、路線與安全、醫療服務、獎品、旅費等。
競賽程序:組織與競賽監督、參予者之行為、車隊經理、領隊會議、檢錄、開始競賽、完成、頒獎典禮等。
賽事監督:一般條文、裁判組、裁判組權力等。
第III章 設  備:依序為一般規定、自行車、車手服裝、車手確認...四部份。
一般規定:原則、技術革新。
自 行 車:原則、技術規格。
車手服裝:一般規定、註冊車隊、地區隊及俱樂部隊、服裝(總成績領先、國家隊)、車衣(世界冠軍、國家冠軍、洲際冠軍)
、優先順序。
附件:自行車技術規範(實用指南)、非標準車輪參照文件(UCI確認之廠牌型式一覽)。
2.UCI選手證(licence)
(1)參與UCI所有賽事的選手都需註冊為UCI選手,選手證上有分類組別、一組國家代碼 + 出生年月日共11碼之UCI Code識別。
(2)選手證會依年度以紅、綠、白、黃、藍五種代表顏色順序輪替,如2010年的選手證是紅色,以此類推。
(3)在國內,UCI選手證由國家代表之中華民國自由車協會核發,若該賽事不走UCI賽制,則不受此限。
3.選手分類(Categories of riders):分競技自行車與全民自行車二部份。
(1)競技自行車:男子分組
Youth:16歲(含)以下之選手,僅能參加BMX項目。需滿17歲且領有選手證才得參加國際賽事。
Juniors (MJ):17歲及18歲之選手
Under 23(MU):19歲至22歲之選手。若此年齡選手加入UCI Pro Team,則列入Elite組別。
Elite (ME):23歲以上之選手。
Masters(MM):30歲以上之選手,此一級不開放UCI註冊車隊所屬選手。.
身障(Para-cyclists)
(2)競技自行車:女子分組
Youth:16歲(含)以下之選手,僅能參加BMX項目。需滿17歲且領有選手證才得參加國際賽事。
Juniors(WJ):17歲及18歲之選手
Elite(WE):19歲以上之選手。
Masters(WM):30歲以上之選手,此一級不開放UCI註冊車隊所屬選手。.
身障(Para-cyclists)
(3)全民自行車:經UCI認證之自行車休閒活動。
(4)也就是說,只要參加UCI ProTour及UCI Continental Circuits之車隊登錄選手,一律為ME組別,僅有唯一例外。
PS:這唯一例外就是UCI Europe Tour,有ME + MU組,其中似乎與歐洲強大區域勢力有關?
4.車隊(Teams)
(1)向UCI註冊之職業隊(Teams registered with the UCI),依序分級為:
UCI Pro Team職業隊(see articles 2.15.047)
UCI professional continental team洲際職業隊(see articles 2.16.001)
UCI continental team洲際隊
UCI women’s team女子隊(see articles 2.17.001)
UCI mountain-bike team(see articles 4.10.001)
UCI track team(see articles 3.7.001)
UCI BMX team(see articles 6.8.001)
(2)國家隊(National team):參與世界錦標賽及洲際錦標賽時,由各國家協會所選出的國手組成。
(3)地區隊(Regional team):由地方或其他區域選出,選手資格不屬UCI賽制之車隊或協會,但受國家協會之管轄及規範。
(4)俱樂部隊(Club team):不屬UCI賽制之註冊車隊,受國家協會管轄及規範之車隊,地區隊及俱樂部隊皆限制不得參加洲際賽事。
5.國際裁判群(UCI international commissaires)
(1)須接受UCI組織章程、自行車運動概論、紀律與程序、運動安全、反禁藥控制、裁判心理與倫理、奧運及錦標賽...等完整學科訓練合格。
(2)裁判分類依競賽項目有公路、場地、登山車、越野自行車、BMX、trials、cycle-ball、花式單車車、身障自行車。
(3)取得國際裁判資格的華人不多,臺灣有施德洋(已退休)、李莉加,香港有陳鎮鴻(2010環中賽裁判長)與中國大陸邱基金、趙景山。
6.UCI國際賽事日程表(UCI International Calendar)
(1)依時間順序排出各場賽事之日程表(行事曆)。
(2)國家賽事日程則由各國家協會自己發佈,發佈時可將UCI國際賽事納入各自賽事日程表中。
7.路線與安全(Course and safety)
(1)賽事主辦單位必須提供足夠的安全服務,並有效的與警力合作。
(2)選手應提早熟悉競賽路線。
(3)這也印證個人在另兩篇文章中所提:「競賽安全需靠主辦單位、車隊及選手雙方來共同維持」。
8.領隊會議(Team managers' meeting)
(1)領隊會議開時間為賽前24小時至2小時之間。
(2)由賽事組委會代表召開,必要參加成員為賽事工作人員、車隊經理、裁判群、中立車、公共秩序維護相關人員。
(3)裁判長應於會議上重申競賽規定與特別注意事項,主辦單位亦應宣佈具體適用的規範,如禁藥相關事項。
9.設備技術規範
(1)每位證照持有者(車隊經理、選手等)皆要確保其裝備(自行車配件、安裝配件、頭部裝備、服裝)不得危害自己或傷害他人。
(2)僅有登山車賽無可用的技術創新規範,也就是說選手穿的用的所有裝備要先送執行局(UCI executive bureau)取得核准。
PS:類似於我國行政法令之母法未訂事項,依目的主管機關公告辦理,裝備送審期限在每年6月30前。
(3)自行車器材應遵守選手立足相同基準的運動精神,以及人本為首的原則,器材次之。
定義:有二個等徑大小的輪子,前輪可操控;後輪可靠由踏板及鏈條所組成的系統驅動。
型式:自行車及其配件要能讓任何人使用在運動用途,或可於市面購買。
騎姿:選手通常應該在自行車上方,僅以腳踩踏板、手握把手、坐於座墊為身體支點。
操控:自行車應有把手,在任何狀況下能安全操控駕馭。
動力:自行車僅能用雙腿以圓形循環踩踏方式,透過傳動組驅動自行車,不得使用電力或其他輔助。
(4)本章技術規則適用於公路、場地、越野自行車。其他登山車、BMX、trials、室內自行車、身障自行車等,於各自細則具體規範及管制。
(5)自行車標準(傳統)輪至少需16支金屬輻條(圓、扁、橢圓)、輻條斷面不超過2.4mm、輪圈(框)斷面高不超過25mm。
PS:少於16支輻條或輻條斷面大於2.4mm之非標準輪,須送UCI試驗室測試通過方可於賽事使用,核准之非標準輪詳列於總則附件。
2010環台賽馬來西亞籍UCI裁判長即以此規要求臺灣車隊,不得使用未經UCI核准之某國產品牌碳纖輪組。
(6)自行車重量不得少於6.8kg。
(7)自行車架需由上管、頭管、下管、立管、後上叉、鏈之叉、前叉七支管組成前後三角,各管定義與規格尺寸、角度請自行參閱。
(8)自行車部件配置依公路車、場地車、計時車略有不同,其位置尺寸、角度請自行參閱。
(9)競賽時,選手應穿著整套有袖車衣及車褲。車褲應在膝蓋以上,禁止無袖車衣。
(10)車衣有分世界冠軍、世界盃、分級賽領先者及國家冠軍,以免混淆。
(11)選手雨衣必須是透明的或是類似車衣型式。
(12)在競賽及培訓期間,所有項目一律強制配戴安全帽。選手應負起安全標準、佩帶方式、型式、使用場合時機之責任。
(13)禁止非必要的穿著及物品以減少空氣阻力。於公路或登山車賽若遇惡劣天候,裁判長有自由裁量權可視情況調整。
(14)之後還有細到不能再細的規範,如職業隊車衣樣式及贊助商標位置、冠軍衣樣式、號碼布及貼紙版面尺寸數量用法...等,請自行參閱。
(15)最後一條,任何一位選手退賽,應立即移除其身上號碼布及車架上的號碼貼紙。

圖檔
圖檔
UCI選手證(2008黃/2010紅),標註之格式及內容皆有規定

三、公路賽(Road Races, version on 2010/07/01)

公 路賽部份有:賽事日程表及參加(CALENDAR AND PARTICIPATION)、總則(GENERAL PROVISIONS)、單日賽(ONE-DAY RACES)、個人計時(INDIVIDUAL TIME TRIALS)、團隊計時(TEAM TIME TRIALS)、多日賽(分站,STAGE RACES)、繞圈賽(CRITERIUMS)、公路個人賽(INDIVIDUAL RACES)、其他競賽(OTHER RACES)、世界排名(UCI WORLD RANKING)、精英及U23男子洲際分類(ELITE AND UNDER 23 MEN'S CONTINENTAL CLASSIFICATIONS)、精英女子分類(ELITE WOMEN'S CLASSIFICATIONS)、洲際職業隊排名(RANKING OF THE UCI PROFESSIONAL CONTINENTAL TEAMS)、世界盃(UCI CUPS)、UCI PROTOUR、洲際職業隊(PROFESSIONAL CONTINENTAL TEAMS)、女子及洲際隊(WOMEN'S AND CONTINENTAL TEAMS)等17個章節及一份共同協議(契約,JOINT AGREEMENT)。

1.國際賽事日程表(International calendar):註冊於賽事日程表之公路賽,依該場賽事之級別、分組及參加對象有以下類別。
(1)奧運(Olympic games):有ME、WE組。
(2)世界錦標賽(World championships):限國家隊,有ME、WE組。
(3)洲際錦標賽(Continental championships):限國家隊,有MU、MJ組。 
(4)地區賽事(Regional games):限國家隊,僅有WJ組。
(5)世界賽事(World Calendar):包含UCI ProTour與Historical兩級賽事,僅有ME組。
UCI ProTour參加對象為職業隊,及2009排名前17之洲際職業隊,車隊選手均需有生化護照程序。
Historica參加對象為2009總排名前17之職業隊或洲際職業隊,車隊選手需有生化護照程序。
(6)各洲巡賽(Continental Circuits):要分歐洲巡迴賽及其他各洲巡迴賽(美洲、亞洲、大洋洲、非洲)兩部份。
歐巡賽:以1.HC及2.HC為例,對象為職業隊(上限80%)、洲際職業隊及洲際隊,允許ME+MU組。賽季始於10月15日,隔年10月14日結束。
其他洲巡賽:以1.HC及2.HC為例,對象為職業隊(上限50%)、洲際職業隊及洲際隊,僅有ME組。賽季始於10月1日,隔年9月30日結束。
(7)女子菁英(Women Elite):參加對象為UCI女子隊及國家隊,僅有WE組。
(8)男子青年(Men Junior):參加對象為國家隊及混合隊,僅有MJ組。
(9)女子青年(Women Junior):參加對象為國家隊、地區或俱樂部隊、混合隊,僅有WJ組。
(10)至少有五支外國車隊之參加保證,才得登錄在國際賽事日程表。
(11)上述(5)(6)(7)(8)(9)項之當年賽事日程表有發佈於UCI官方網站,供各界查閱。
2.國家賽事日程表(National calendars):
(1)由各國家協會負責,臺灣各項錦標賽日程為自由車協會訂定。
(2)只有國籍洲際隊、地區或俱樂部隊、國家隊及混合隊可以參家國家賽事。混合隊之選手不得為職業隊之選手。
(3)國家賽事最多僅能允許三支外國車隊參加。
3.參賽(Participation)
(1)公路賽參加選手人數限制在200人。
(2)每隊參賽選手最少4人,最多10人。
(3)賽事組委會應在比賽前於技術手冊及報名表中指明各隊參賽的最多人數。
(4)若每隊參賽人數最大限制為4、5或6人,則少於4人的隊伍不予參賽;
若每隊參賽人數最大限制為7或8人,則少於5人的隊伍不予參賽;
若每隊參賽人數最大限制為9或10人,則少於6人的隊伍不予參賽。
(5)除正式隊員外,每隊可以提報候補隊員,後補隊員的人數不超過正式隊員的一半。只有報名的候補隊員才能代替正式隊員出賽。
(6)待有時間陸續增加...

單項(細項)規則內容就像查字典,修行在個人囉...soon

肆、個人結語

有系統的「組織行政」就是有效的「管理作為」
介 紹UCI,並非UCI是當前唯一代表或最高權威之政府部門,個人認為UCI是一買空賣空之空殼民間組織,美其名:「以監督各國自行車賽為任務,並針對各種 不同的賽制訂出相關規章的非營利組織」。UCI的價值在於其完整嚴謹的組織架構及章程規範,程序流程明確易於各國依循,逐步獲得大國認同加入,加快整合區 域組織力量,愈後面或愈小的勢力,變得沒有選擇權只能遵循,也有人這樣說:「UCI這一百年所累積的腦力是相當可怕的」。經濟市場亦是如此,國際標準化組 織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即是一例,ISO獲得所有私人企業、各國政府部門公認的標準化認證組織,彙集各產業領域之管理大成,雖無法律強制性,但經由跨國企業間緊密的供應 鏈來層層要求與牽制,使得ISO快速從上游推展到下游,確保上游利益...想要打進國際市場就得先通過ISO驗證。而當多數民間私人企業執行ISO管理有 成時,政府部門為提升行政品質跟上腳步,也開始自發性取得ISO,這是由下至上的影響過程,國家的體育行政也不例外。

回想起2007年, 個人以此概念運用在全國俱樂部聯賽,擬由主辦協會、車隊代表、專家顧問三方組成奇數委員的賽制委員會,並完成組織草案,希望能更公正專業的擬定賽制,協助 主辦協會監督賽制執行並提供必要之技術諮詢與仲裁。只是不知是這樣的概念太先進?還是積習難改?賽制委員會之催生進度緩慢,最後也不了了之。原以為民主社 會悉鬆平常的議事型態,在國內全民自行車界竟難以發揮...當民意取向已明顯落於國際之後或有所偏離時,就是改變的時機,非要等待民氣可用才順勢推動改 革?那已失先機。強有力的核心以「組織行政」來導正賽事方向,才能加快國內自行車運動發展的時程。

當然你也可以不理UCI這套,只要實力夠作的好,走出自己的特色能取得共鳴,UCI賽制最大的角力場在歐洲。而不屬UCI的國際自行車組織很多,一樣是以人力踩踏帶動兩個輪子前進,可能為近似的運動類型,所依循的規則也不一樣,或許不再是比快。列舉三個不同類型的案例:

案例一:Audax Club Parisien
2009 年在國內很瘋行的Audax Club Parisien簡稱ACP,為法國一商業型態之俱樂部,不屬UCI體系也無引用任何UCI設備技術規則,其自定BRM規則(RULES OF BREVETS RANDONNEURS MONDIAUX)使用於其所主辦之長距離極限挑戰,其中對於自行車硬體並無規範,就是靠騎士自己的力量(人力)完成挑戰為最高原則,BRM規則多為資格 面之規範,不同於一般自行車競賽的運動類型。就個人觀點,法國ACP,雖然有102年的歷史,還曾一度沒落,以世界觀的規模角度算是區域小眾,還不算是國 際級的主流運動類型,當然這不是影響運動發展的唯一因素。唯前陣子國內發生TSTA與NS兩邊對引用BRM規則之所有權之爭,看到TSTA多次發表強硬之 嚴正聲明,又見識到網路上台灣Randonneurs對於外界公評之特有態度,使BRM規則在國內的形象近乎封建,且授證(獎)需額外費用,主導權還掌握 在遙遠的法國俱樂部,無分區授權,這樣要在臺灣推廣BRM規則,個人是毫無期待。而屬國人創意的NS系列的武嶺、P字道、200K、400K挑戰路線或是 HAHAHE系列的水牛、小馬、雲豹挑戰路線,皆能獲得廣大民眾支持,若能健全組織、明確規則、不斷求新求進步,所創造出來的運動型態應該更能獲得共鳴, 如此具有臺灣本土特色之活動有朝一日若推向國際,吸引外國車友前來參加,或許能創造出更甚BRM之新運動價值。若無此雄心願景,也可參考UCI全民運動 (Part XV: Cycling For All)之章節內容,又或許可為主辦單位激發出更多想法。

案例二:Amaury Sport Organisation
Amaury Sport Organisation簡稱ASO,為專業運動組織,隸屬於法國媒體集團,該集團旗下擁有報紙和雜誌刊物等傳播媒體,於法國媒體界佔有關鍵地位,外電經 常引用的自行車消息來源-隊報,就隸屬集團旗下。ASO成立於1992年9月,是舉辦環法自行車賽、巴黎-尼斯自行車賽、巴黎-達卡馬拉松賽...等著名 賽事的專業組織,現在更跨足舉辦法國高爾夫球公開賽及法國網球公開賽。ASO從賽事設計開始,與體育協會和官方組織合作,從策略合作發展到物流、媒體、出 版、網際網路、公共關係、生產和商業化電視節目,都能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其專業橫跨自行車、田徑、動力機械、高爾夫和馬術等運動。回顧環法自行車賽百年 歷史,獨立於UCI賽制之外亦無世界排名積分,可卻為所有職業選手朝思目想的目標,對黃杉之渴望似乎勝於奧運金牌。參加環法之車隊皆為ASO邀請,不受 UCI車隊級別限制,賽制上有自己的藥檢機構且大賽獎項及規則為專屬於環法之單行法,如U25之白衫新人獎,從另一個角度,環法自行車賽是以商業行銷為主 的歷史賽事類型。當比賽愈辦愈大已成為自行車文化一部分時,UCI不可能對這塊大餅視而不見,急欲將環法納入其賽制是可以預見,以環法賽之難度等級,必為 超越UCI ProTour之頂級賽事。只是納入UCI賽制對主辦之ASO亦有影響,環法賽若列入UCI ProTour,勢必得依UCI ProTour之規範,所有Pro Teams必須參加,ASO僅能就不足之部分以外卡方式邀請Professional Continental Teams參賽,賽事主導權大減,以ASO之能力及資源,超越國家協會及歐洲自行車聯盟,不理UCI也是剛好而已。如2007年,UCI處罰會員之一的法 國自行車協會FFC該年停權及10,000瑞士法郎之罰款,原因是FFC協助支持非UCI賽制的巴黎-尼斯自行車賽是為不忠,而此賽事的主辦單位就是 ASO,此一處罰也讓ASO決定2008年的環法自行車賽不與UCI合作。因此環法歷史與UCI分分合合,ASO與UCI互有不滿之處,但商場無敵人,只 要互蒙其利,合作是必然的結果,倒是背後的組織角力與妥協應該是相當精采。由近幾年雙方的合作看出,ASO與UCI似乎已達成某種程度的協議,反應在 UCI 2010年賽制就是除了UCI ProTour、UCI Continental Circuits外又多了一個HIS(Historica)級別,使ASO不再受UCI ProTour的過多限制,環法參賽資格改為依2009年總積分前17名之車隊。能列為HIS class的賽事就是各自擁有悠久歷史的環法、環義及環西班牙三大環賽,說歐洲是自行車運動的發源地一點也不為過。耐人尋味的是HIS class與UCI ProTour同級,表列順序卻在UCI ProTour下方,UCI規章習慣都是依字母順序,且在積分表中,環法總冠軍積分為200分;高於環義及環西的170分,又是2倍於UCI ProTour冠軍,其他只有在奧運金牌及世界冠軍才有200分之積分。

PS:於2010/10/01的UCI新聞稿:自2009年管理委員會決議合併UCI ProTour及Historical在UCI世界賽事日程表(UCI World Calendar)後,
於2011年賽季開始,所有世界最大的自行車賽事將升級為新的UCI World Tour,包含三大環賽、巴黎-尼斯、巴黎-魯貝、米蘭-聖雷蒙
等古典賽在內的十場賽事(但賽程行事曆仍標示為HIS class?),UCI ProTour則有環瑞士、環法蘭德斯...等等。符合UCI World Tour
資格之UCI Pro Teams上限設定在18支隊伍。

案例三:Graeme Obree
雖 然Graeme Obree的例子與前兩個案例不一樣,但也是可以拿來與序言前後呼應一下,在電影疾速追風(The Flying Scotsman,個人認為飛躍蘇格蘭好聽多了)所影射處處刁難針對Obree的組織就是UCI 。 1993年Obree利用自家洗衣機研發出怪異的計時車-老兵(Old Faithful)並以特殊緊縮式騎姿打破一小時世界記錄後又在同年拿下4000m場地追逐賽穿上彩虹衫,隨後UCI以自行車運動應回歸以人為本質為由, 多次針對Obree的計時車修改器材技術規則,從座墊長度、與五通相對位置、把手寬度型式等均不放過,於1994年Obree再次打破一小時世界紀錄之後 的世界錦標賽中,UCI徹底將Obree的特殊騎姿給禁止了。就算如此Obree又自創出不同於之前雙手極度內縮的姿勢,這次是雙手極度向前伸直的超人姿 勢,Obree以超人騎姿於1995年再次拿下4000m場地追逐賽世界冠軍。Obree自創的非傳統場地賽姿勢,在場地世界引起風潮,甚至是1996年 亞特蘭大奧運4000m個人場地追逐項目的男女金牌都是使用超人姿勢,就連Obree生涯最大對手的Chris Boardman也以超人騎姿再次打破4000M場地及一小時世界紀錄。直到1996年10月,UCI終於忍無可忍又新增一條把手不得超過前輪花鼓 15cm之規定,再次宣告超人騎姿成為歷史,2000年1月,UCI將此規再度縮減為10cm以規範一般場地賽的騎姿。電影中有生動的影音描述,推薦給大 家,騎在室內木板跑道的轟轟共鳴讓人印象深刻。就算UCI如何刁難與阻撓,Graeme Obree仍能走出自己的風格引起潮流,再對照其如一般百姓需面對生活壓力的平凡背景,更讓人欽佩。

伍、參考連結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hk/
國際自行車總會  http://www.uci.ch/
世界自行車中心  http://www.cmc-aigle.ch/F/
亞洲自行車聯盟  http://asiancycling.com/
A.S.O       http://www.aso.fr/index.html

陸、延伸閱讀

競賽三要:全國俱樂部聯賽之賽制發展(一)         http://www.xindiancyclist.tw/viewtopic.php?f=9&t=1067
競賽三要:全國俱樂部聯賽成績系統再進化(三)       http://www.xindiancyclist.tw/viewtopic.php?f=9&t=885
全國俱樂部聯賽安全會議:保險保額只是補償,非安全的保障 http://www.xindiancyclist.tw/viewtopic.php?f=9&t=1120
全國俱樂部領隊會議:提升參賽安全之具體作為       http://www.xindiancyclist.tw/viewtopic.php?f=9&t=1111
疾速追風電影感想                    http://www.xindiancyclist.tw/viewtopic.php?f=9&t=945

圖檔
UCI總部暨世界自行車中心(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不累減肥法!激動你的新陳代謝

有人喝水也會胖,有人躺著也會瘦,差別關鍵就在新陳代謝。你的代謝力如何?3個測驗就知道。

好消息是,只要增加一點點肌肉,就能恢復新陳代謝。《康健》設計每天10分鐘就可完成的簡單動作,加上飲食與生活小習慣,打破肥胖循環,一點都不累。

[最熱門]  15招,不知不覺少吃100卡[PPT下載]  9大招瞬間提升新陳代謝,衣服小1號!
文.黃惠如、楊心怡2010/03 康健雜誌 136期

是不是常抱怨,食量沒變,卻愈來愈胖?關鍵在於新陳代謝。 

因為從30歲開始,新陳代謝每10年降低5%。也就是說,假設每天吃1800卡,而且10年來都沒變,在35歲還可以穿下10號衣服,45歲就要穿12號了。

肥胖是國人最嚴重的健康議題。最新的《台灣營養健康調查》發現,國人身材差很大,12年前(1993~1996年)調查男性肥胖加過重的比例佔33.4%,今年調查已經突破半數(50.8%)。女性肥胖趨勢雖然比較節制,但也從31.7%成長到36.9%。

基礎代謝率是胖瘦真正的密碼,」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劉燦宏說。

基礎代謝率是一個人整天靜止不動,身體仍須消耗熱量維持心跳、體溫、呼吸等基本身體運作,有些人很瘦,怎麼吃都吃不胖,就和基礎代謝率高有關。

基礎代謝能燃燒身體熱量的六~七成,而運動佔兩成、消化食物僅佔一成,可見基礎代謝的重要性。

唯一能改變基礎代謝只有肌肉的多寡每磅(約半公斤)肌肉可幫你每天燃燒30卡,「是全時間在消耗,即使在睡覺時,也能消耗熱量,」師大體育系教授卓俊辰解釋。

但肌肉流失的速度令人心驚。在前更年期(premenopauce),每年開始流失半磅的肌肉,進入更年期後,肌肉每年流失1磅,如果不特別注意,65歲時將流失全身近半肌肉,基礎代謝變慢200~300卡。

●重量訓練可增加肌肉,「吃掉」卡路里
好消息是,增加小小的肌肉就可以恢復新陳代謝。美國杜夫大學發現,平均每個女性只要進行重量訓練12週,就能增加肌肉3磅,就可以幫忙「吃掉」每天15%的卡路里,約300卡(一碗飯),不僅不增加體重,更可能因此而減重。

而且當運動結束後,熱量仍會持續燃燒,就是所謂的「事後燒(afterburn)」,根據運動的強度,通常在運動後四、五小時還會燃燒,最多還可以燃燒48小時。

重量訓練增加的瘦肉,更會增加身體瘦肉質量(lean body mass),體重中大部份是肌肉,「形成不易胖的身體組成,」劉燦宏主任說。
●重量訓練建立骨骼力
重量訓練的福利還有建立骨骼力。《台灣營養健康調查》發現,台灣50歲以上的女性有四成骨質疏鬆,超越港、日。

強壯的骨骼可以使用更多的營養素,也比虛弱的骨骼能燃燒更多熱量。

劉燦宏醫師建議,若以減重為目標,建議一週5天每天30分鐘的有氧運動,包括慢跑、健走、游泳、騎自行車等。若要增加基礎代謝,則要加上重量訓練。 

包括仰臥起坐、伏地起身等,劉醫師自己常舉小孩的書包練手臂,但背重物不算重量訓練,因為沒刺激肌肉。

卓俊辰教授則建議,重量訓練有輕微疲勞感即可,每週 2~3次。

》什麼是重量訓練?

重量訓練是指給身體各部位的肌肉適當的刺激,以增加肌力、肌耐力。師大體育系教授卓俊辰建議,重量訓練可以針對胸大肌、腹肌、背肌等各大肌群進行訓練,一個動作約做8~15次,每週2~3次。


●飲食有妙方,多喝水、多吃海帶和紫菜
除了增加肌肉外,提升基礎代謝率可以透過飲食和生活小習慣來達成。試著想像身體是一台機器,足夠的燃料才能確保最高的表現。

科學家發現,最重要的飲食習慣是吃早餐。因為身體已經一個晚上沒有進食,新陳代謝變慢,如果這時沒有得到足夠的營養,身體功能將會自動變慢來適應,以致身體儲存脂肪,彷彿身體還在睡覺。

當然,多攝取幫助新陳代謝的食物也有效。如多喝水、多吃如海帶、紫菜等含碘的食物、多喝綠茶等。
●會瘦的生活方式:好睡、多動、多笑、泡熱水澡
充足的睡眠也能提升基礎代謝率。因為,睡眠時是蛋白質合成製造肌肉的重要時刻,有良好睡眠,就能製造良好的肌肉,自然增加基礎代謝率。

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發現,連續6天睡眠不足的人,瘦素(leptin,一種和肥胖有關的荷爾蒙,會釋放訊息告訴大腦飢餓與否)降低19~26%。

其他的妙方包括泡熱水澡提高體溫、站著講電話增加活動量、開懷大笑都可以幫助你建立不易胖的體質。  打破肥胖輪迴,就趁現在。
》檢測你的代謝力
測驗1:呼吸太淺嗎?
橫隔膜彷彿是血流的幫浦,透過呼吸運動橫隔膜,血液循環會變好。


測驗2:腹肌夠強嗎?
這個動作在測驗腹肌強壯與否,因為腹肌也是大肌群之一,如果腹肌虛弱,其他肌群也可能相對虛弱,全身肌肉比例將偏低。
▼仰躺,雙手放在身體兩側。
▼微微抬起上半身,用手指確認腰部的位置。
▼確認腰部貼緊墊子,兩腿直線往上抬,貼地的腰背與上抬的腿呈90度。


自己計算一下:
吸氣到頂的胸圍-呼氣到底的胸圍=
■5公分以上→及格
■4公分→普通
■3公分以下→不及格


■兩腿上抬時,兩腿打開→不及格。
■兩腿可以一起上抬,但無法抬高→不及格。
■即使無法抬高到90度,能到60度左右→「也算及格」。

 
 測驗3 :血液循環好嗎?
泡澡後,觀察自己全身的皮膚。如果皮膚因為血液循環加速而變紅,表示代謝良好,反之沒有變紅,代表代謝不良。


更多內容請參考,最新康健雜誌三月號>>

~單車熟男的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