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踩踏的起點‧卡踏的差異

踩踏的起點‧卡踏的差異 感謝趴 趴牛趴趴照 分享 給予轉PO 

pedal 
一般來說,公路車卡踏的效率會比登山車的卡踏好,登山車 卡踏則勝在方便,查察網路上的資料,撇開等級及材料的差異不談,大部份的人都認為公路車的卡踏踏面較大,踩踏的穩定性較好,較好施力因此效率較 好,Look的Keo系統與 Shimano的SPD-SL是大面積踏板的代表,除此之外,一般認為面積小的踏板,在做如抽車的使勁踩踏動作時,車鞋與卡踏有較大的機會會分開,由其是 如SPD系統僅用小小的兩塊鐵片卡住鞋底的卡子,感覺蠻薄弱的,這是登山車系統的缺點,但還記得2003年的環法賽第14站Lance Armstrong在摔車後繼續騎,卡踏卻滑開的畫面嗎?卡踏的穩定性還真的蠻難說的,但一般來說登山車卡踏,其優點就是脫卡時較容易,在地形多變化的路 上碰到意外,較容易與單車脫離。
那天騎車時,海村大哥表示公路車卡踏的踏板到曲柄間的軸,較登山車來的短,當下我低頭看了看卡踏,差距 還真是大。接著我想到電影「疾速追風」( The Flying Scotsman )中的片段,英國自行車傳奇人物Graeme Obree躺在家裡的地板,兩腿舉在半空中練習踩踏動作的畫面,接著他對她的妻子說,兩腳踩踏時最適合的寬度是一根香蕉的寬度,而一般單車則是做成兩根香 蕉的寬度,這邊要帶出一個專有名詞 Q-factor,我從Wiki中查到:
「The Q factor of a bicycle is the distance (measured parallel to the bottom bracket axle) between the pedal attachment points on the crank arms. It may also be referred to as the "tread" of the crankset. [1]
A narrower tread is desirable on faired recumbent bicycles because then the fairing can also be narrower, hence smaller and lighter. It is also claimed that a narrower tread is ergonomically superior because it more closely matches the nearly-inline track of human footsteps.[3]
在The Q-Factor的網頁上則是說:「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pedals。」簡單說,Q-factor就是從兩曲柄最外緣起算間的寬度,會影響Q-factor的因素很多,大盤的結構及片數、BB的長度、五通的長 度、培林等等。
不只是在騎車,我也觀察到當我在跑步及走路時,兩隻腳掌的距離也是相當的接近,跑步時尤其明顯,兩隻腳幾乎是落在同一條 線上。根據理論,在單車設定時,會盡量讓Q-factor盡量的小,讓雙腿的距離更接近,這樣做有很多好處,如讓踩踏的能量損失更少,減低風阻,踩踏時單 車也較不會左右晃,由Cannondale、SRAM、FSA等公司所發起的BB30標準就是將Q-factor縮小,以增加剛性及減輕重量,讓踩踏效率 較高。在看單車計時賽(ITT or TTT)時,可以發現有許多的車手騎車時會有些內八,讓兩個膝蓋的距離更接近,以求較好的踩踏效能。
Obreea
Graeme Obree, 1996。
flyscottman
以Graeme Obree的故事拍的電影,疾速追風,亞藝租的到。
 
再回到踏板上,Wiki的文章中提到:
Q factor is a function of both the bottom bracket width (axle length) and the crank arms. Bottom brackets axles vary in length from 103mm to 127mm. Mountain bike cranks are typically about 20mm wider than road cranks.[2]
意思是說單車的Q-factor值約介在103 mm ~ 127 mm間,而登山車大多較公路車寬20 mm左右,我找了常見的幾種踏板的結構圖來做比較,可以發現在SHIMANO系統中,SPD-SL從踏板到曲柄間的軸明顯的較SPD來的短,即踏板圖1及 圖2中紅線的部份,這個軸的部份讓踏板裝上曲柄後,SPD(登山車)的左右踏板會較SPD-SL(公路車)的左右踏板的間距更大,,再把Look Keo的踏板加入比較,如踏板圖3,軸的距離也是相當的短。從定義上來看 Q-factor的值雖然是指左右曲柄間的距離,但實際上鞋子是卡在踏板上,因此卡踏軸的距離,也會去影響到Q-factor的值。
spd_sl
踏板圖1 SHIMANO Dura-Ace SPD SL Pedals (PD-7810)


spd
踏板圖2 SHIMANO XTR SPD Pedals (PD-M970)


keo
踏板圖3 Look KEO Classic 2009
 
再看看 Cramlbrothers的三種踏板,如踏板圖4、圖5及圖6, Candy pedal是兩用踏板,可用於公路車及登山車, Quattro pedal則是純公路車踏板,而 eggbeater pedal  則是登山車踏板,圖上標識的 Spindle的位置即是踏板軸的位置,可以發現到 Quattro與 Candy較短,而 eggbeater則是最長的。裝在單車上,也因此會造成使用 eggbeater踏板的 Q-factor值較大。
candy  
踏板圖4 crankbrothers Candy pedal


quattro 
踏板圖5 crankbrothers Quattro pedal


eggbeater
踏板圖6 crankbrothers eggbeater pedal
我想或許從踏板主體到曲柄的軸距(spindle distance)以及 Q-factor,可以由另外一個角度去解釋公路車卡踏較登山車卡踏效能好的原因。在沒能換BB30之類的規格零件或是大盤,有效的縮短Q-factor 時,選擇軸距較小的踏板,也是可以增進踩踏效率的好方式之一。軸距也可以做為在選擇踏板時,除了重量與用料外的比較的依據。
以上是我對 於卡踏比較的一些心得,如果有不足或誤謬的地方,敬請指正,也希望能夠跟我討論。
參考資料:
1.Q-factor.com 
2.Wiki_Q_Factor_(Bicycles) 
3.SRAM Cycling Club: 騎車的踩踏技巧 
4.http://bike.shimano.com/ 
5.http://lookcycle-usa.com/technology/ 
6.http://www.crankbrothers.com/ 
7.http://www.bb30standard.com/index.html 
8.flying-lap-from-the-flying-scotsman-at-bikeradar-live-21040


全世界騎最快的男人(Mark Cavendish)的裝備

全世界騎最快的男人(Mark Cavendish)的裝備



Mark Cavendish的Scott Addict team
Mark Cavendish (Columbia-HTC) is shooting down the 
competition with this custom Scott Addict.


上管有Cavendish的簽名
Mark Cavendish (Columbia-HTC) is shooting down the 
competition with this custom Scott Addict.

使用的輪組是Mavic Cosmic Carbone SLR ,後叉上還有一堆贊助商的 Mark!!Mark Cavendish (Columbia-HTC) is 
shooting down the competition with this custom Scott Addict.

綠衫特別版的SRM 功率計。
SRM gets in on the action, too, with this custom green 
PowerControl VI computer head.

Oakley的風鏡
Mark Cavendish (Columbia-HTC) is shooting down the 
competition with this custom Scott Addict.

Oakley的手錶
Mark Cavendish (Columbia-HTC) is shooting down the 
competition with this custom Scott Addict.

Mark Cavendish (Columbia-HTC) is shooting down the 
competition with this custom Scott Addict.

騎車的踩踏技巧

騎車的踩踏技巧
我相信大部分的車手都同意車騎得好不好,最重要的關鍵是踩 踏,除非是那種休閒逍遙遊式的騎法,否則,正確的踩踏絕對是成績表現好壞的主要因素,本篇整理出幾個泛用方法來幫助大家更上層樓~請往下看
 
我們先從基本的人 車幾何配搭(fitting)開始。
我們常看到 很多錯誤的踩踏姿勢使能量損失或導致肌肉的過度使用甚至受傷,錯誤的踩踏姿勢部分肇因於錯誤的騎乘位置設定,基本的人車幾何配搭點有以下幾點
 
1. 座墊高:確保座墊高度夠高,能給腿足夠的空間做平順的踩踏動作
座墊高適不適當有幾個評估方 法,其中一個簡單的評估方法是以腳踝的角度來評斷座墊高是否洽當。
另一種 評估方式是直接將腿打直,以腳跟接觸踏板中心以取得適當的座墊高。其它還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如量測胯下長,再將胯下長×0.883係數來決定座墊高…等。 要注意的是,不論何種方式所取得的結果都不能當作唯一的標準,僅能當作初始設定值,騎乘者須視自己身體的適應情況再做更進一步的細微調整。
2.   膝蓋位置:膝蓋應在上管附近移動並指向前進方向,某些人騎車時習慣膝蓋外開(外八),這類的情況不 但沒有效率,而且可能導致運動傷害,膝蓋位置正確除了出力有效率外,也可以減少空氣阻力(因為迎風面積減小)使踩踏更有效率。
3.   踏板位置(這裡談的是卡式踏板):一般來說踏板的調整自由度有3項, 分別為前/後、左/右及角度,前/後的標準是讓姆指與腳掌相連接的關節指球在踏板軸心的正上方;左/右 的標準是儘可能讓雙腳分開的距離減至最小(Q-factor最小化),如此可減少無效能量的損耗;角度指 的是因Q-factor大小所產生的踏板軸心與腿的施力方向不垂直的情況,絕大部分的車手忽視此細節。
想像踩踏動作如同馬達,曲柄則是轉軸上的延伸槓桿,平順的踩踏動作須要四頭肌、小腿肌及大腿背後肌 一起配合完成。大部分的新手僅使用四頭肌踩踏,在沒有卡式踏板的情況下,踏板向下行程是唯一可出力的範圍,但如果有卡踏配合,曲柄全周都是可著力的範圍。
在使用卡踏的情況下,我們可將踩踏的動作分成3區 段,
區段1:向下行程12 點 到 3點位置(由側邊觀察),大多數車手在這區段的施力沒有問題,目前不在此著墨過多;
區段23點到9點位置,其中3點到6點 位置仍然為向下施力的行程,旋即以勾的方式或想像是將鞋底上的泥土在台階上刮除的動作,此動作須應用到週邊腳踝及小腿週邊與大腿後側肌肉,做這些動作的 時,你在做力的轉換,消除踩踏死點;同時因為將施力動作轉換到大腿背後肌,四頭肌得以休息,不但分散施力且各部分的肌群較能持久。
區段3:自9點 位置回到頂點,此區間非常重要,須避免因腿上升而呈休息狀態,若未能主動提起,反而會成為另一腳施力的阻礙。想像一下將膝蓋盡可能抬高,或者是慢跑時將膝 蓋抬高至接近胸口位置,若能將此動作應用在踩踏上,往上抬的一腳也能成為施力的腳,這樣的改變大約可帶來30% 的能量輸出提升,也使得施力較平衡,使每一支腿的所需施力大幅下降,並使用不同的肌肉群。
當你回到區段1,施力方向又回到向下,人體的組織 雖無法真正有效地以繞圓心的方式施力,不過以上述作法,全周的施力得以平衡,是相對有效率的結果。有一個簡便的測試方法,可在訓練台,飛輪機或空曠的場地 上以單腳穿入卡踏的方式進行踩踏輸出,在單腳的情況下,輸出能否平穩,出力是否夠大就是踩踏是否有效率的指標,未經訓練的人通常會發現在某一個點上會有卡 卡不順暢的情況使出力不平穩,可進一步針對該弱點進行嬌正,當一腳已經能平順踩踏輸出時,再換另一支腳,完成後,以雙腳同時上卡踏,相信你會發現自己的長 足進步。詳細的訓練步驟如下
單腳踩踏訓練步驟
階段130 秒右腳, 30 左腳, 30 雙腳以能正確平順踩踏的迴轉數進行
重覆上述步驟3 
5分鐘輕鬆的回復性踩踏

階段
2: 45 右腳, 45 秒左腳, 30 秒雙腳以能正確平順踩踏的迴轉數進行.
重覆上述步驟3
5分鐘輕鬆的回復性踩踏

階段
3: 1分鐘  右腳, 1分 鐘左腳, 1分 鐘雙腳以能正確平順踩踏的迴轉數進行.
重覆上述步驟3
好的目標是每一次訓練,每一支腳可以練習6~9分鐘,重點在以平順穩定的踩踏姿勢而非迴轉數,逐漸上手 後,可漸步增加時間量作為強度及耐力訓練上的延伸。
提升踩踏平順度後,另一個重要的訓練項目是提升踩踏的迴轉速度,它也直接關係到踩踏效率,訓練並使用高迴轉數在騎乘上就如同 給你一把雙刃鋒利的刀一樣,第一:迴轉數越高,輸出相同功率情況下腳所需踩踏的力量就越小,代表肌肉的負荷越小,可以保留體力給最後衝刺,當然,你也可以 輸出相同的力而追求較高的速度;第二:較高的迴轉數下,力量的輸出時間較短,對肌肉的負荷也較小。適度地練習在有氧條件下提升迴轉數至107~130並維持5~10分鐘,練習時,上半身可以轉換姿勢以確保在任何姿勢下都能 以高迴轉數踩踏,同時也要注意臀部與座墊應保持穩定的接觸,不該有間歇性的彈升,此練習著重的是迴轉數,並非力量,所以可以將檔位變到極輕,重點在讓神經 及肌肉組織習慣這種迴轉數,休息約等量的時間再以較低的迴轉數(90 ~ 100)進行較合緩的訓練,以下是詳細的訓練步驟。
高迴轉數練習步驟
階段1: 5 分鐘踩踏,迴轉數107-115,手部放在變速器上及把手上
8分鐘輕鬆的回復性踩踏
階段2: 5 分鐘踩踏,迴轉數115-125,手部放在變速器上、及把手上/下側
8分鐘輕鬆的回復性踩踏
階段3: 5 分鐘踩踏,迴轉數115-125,其中約20秒 提升至125-130,手部放在變速器上及把手上
8分鐘輕鬆的回復性踩踏
請記得此練習的重點是腳的踩踏速度而非力量,上半身保持放鬆,臀部不應有彈跳感,當身體漸漸適應 後,可逐漸地增長高轉數的練習時間,縮短回復性踩踏時間。

了解上述兩項正確踩踏的方法後,還是要加緊練習,才能進步喔!

拍照...讓專業的來~【第二彈】

拍照...讓專業的來~【第二彈】

感謝「小白白」的拍攝
小白白這次拍的照片,是個檢視爬坡騎姿的好照片.. (worship)...
尤其是腳踝的部份..每個人進入下死點與回上死點的位置真的是大不同..
還有上半身用力的程度也是可以明顯看出。
-------------------------------------------------------------------------------------------------------------------------
高鐵一姐平方 - 小璇



帥氣-泰迪



千年佩姬-阿佩









賴兄

吳大


賴兄


吳大







老蘇


小亦


ME



小亦



灰鴿


柏聰

灰鴿



柏聰



阿吉























~單車熟男的碎碎念~